编前语
12月9日,贵州发布年全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25名来自科研生产一线的科技工作者,荣获年贵州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即日起,贵州日报天眼新闻推出全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系列报道,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最美科技工作者”为榜样,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学习最美、争当最美,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奋斗姿态投入科研生产一线,为贵州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近日,年全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省地矿局首席科学家、省地质调查院自然资源部基岩区矿产资源勘查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周琦,率队前往威宁麻乍稀土矿区和赫章猪拱塘铅锌矿项目进行野外考察,推进全省重点矿产资源大精查和毕节试验区优势矿产资源大普查是他近期的主要工作。
周琦(右二)在赫章县猪拱塘铅锌矿项目部开展研讨。
“目前,我们正围绕贵州新材料、新能源矿产资源,开展地质找矿与科研工作,希望为贵州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新的矿产资源保障。”周琦说,希望能争取新发现一批可供开发利用的矿产地。
“无锰不成钢”,锰是钢铁工业的基本原料,也是新能源、新材料的重要原料,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但长期以来,我国锰矿资源严重不足、品位较低,自产锰矿不能满足国内需求,每年需大量从国外进口。
年,周琦毕业后进入贵州省地质局一〇三地质大队锰矿专题科研组。
周琦(左二)在贵州松桃道坨超大型锰矿区讨论勘查工作。
上班伊始,他就把宿舍外墙上悬挂着“为祖国多找矿、找大矿、找富矿”的宣传标语作为自己的初心和梦想,面向国家紧缺战略性锰矿资源的重大需求,周琦长期奋战在贵州武陵山区,四十年如一日,开展锰矿地质找矿和科学研究工作。
矿床成因理论和成矿模式,是矿床学的核心科学问题。国际学术界一直认为锰矿大规模成矿是外生沉积作用的产物,即“外生外成”的锰矿传统成矿理论。
周琦率领团队立足贵州武陵山区,通过长期探索实践,发现这一传统理论并不符合我国锰矿客观实际,进而探索建立了一个与“外生外成”传统成矿理论迥异的锰矿气液喷溢沉积作用成矿模式,并在实践检验中得到证实,突破了国际上传统锰矿成矿理论的长期束缚,为打破我国锰矿地质找矿数十年来久攻不克的困局,提供了创新理论支撑。
年,周琦在地下探矿坑道中观察地质现象。
基于建立的原创锰矿成矿理论,周琦率领团队成功研发新类型隐伏锰矿找矿勘查原创技术体系,并通过锰矿国家整装勘查区转化应用取得显著成效,新发现和探明了4个世界级隐伏超大型锰矿床(含亚洲最大富锰矿床)等,提交的锰矿资源储量大幅度超过我国保有资源量总和,新发现的超大型锰矿床数约占全球总数的三分之一,重构了国家乃至全球锰矿资源格局,维护了国家锰矿资源安全。
与此同时,周琦还结合贵州实际和资源禀赋,提出开展全省旅游资源大普查,推动贵州在全国率先完成以县为单元的全省旅游资源大普查。
由于理论与技术创新成果突出,周琦先后获我国地球科学领域的最高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周光召基金会地质科学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和贵州省、自然资源部一等奖等科技奖项12项。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袁航
编辑刘诗雅徐微微
编审田旻佳杨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