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开始,时任毕节市矿山救护队队长的万宽广,先后驻扎在毕节市5县5乡,帮扶13个村。当年群众口中的“小万”,一驻就是7年,变成了“老万”。虽患痛风之疾,但他不辞辛苦,在田间地头奔忙,帮助老百姓出主意解难事,把初心使命镌刻在脱贫攻坚一线。
一张申请书一行男儿泪
年1月10日,毕节市委组织部和毕节市安监局同时收到一张赫章县结构乡大寨村69位村民联名按下红手印的申请书,村民们饱含深情,提出了希望组织能够安排万宽广继续驻大寨村开展帮扶工作。
单位领导把这事给万宽广一说,他就犯难了。自年起,万宽广开始驻村帮扶,先后辗转黔西、威宁、金沙、赫章等县的一些贫困村,长期立足农村、扎根基层,直至30多岁才结婚安家,新婚没多久又奔赴工作岗位,本打算孩子出生就申请回原单位,但驻村工作千头万绪,无法放手,调职之事也就暂时搁置了。
万宽广(左一)在同群众交流
一方面,在家庭生活中,自己因为长期驻村,未能尽到家庭责任,一直感到惭愧和内疚,而今孩子尚小,父母年龄大、身体差,家里实在需要一个顶梁柱来支撑与照顾;另一方面,从年的“五园新村建设”到“万名干部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再到同步小康驻村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让他与贫困群众结下了不解情缘,怎么能说放下就放下了呢?
经过一番耐心细致的沟通,虽然极不情愿,看他的心已经留在大寨村了,妻子无奈地哭着说:“没办法了,你去吧!但是你要尽量抽空回来看看老人和孩子!”此时的万宽广也禁不住流下了男儿泪……
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沉淀真情
驻村工作刚开始,群众对扶贫工作不理解,多数认为驻村干部是“走过场”,到村里转一圈就回原单位。
年3月到金沙县新化乡挂职时,万宽广开展走访的第一户人家叫罗建宏。面对工作组,罗建宏第一句话就是:“你是真的帮还是假的帮,这种随便问问的情况我见得多了,不要浪费口舌。”
这次“闭门羹”让万宽广更加认识到真帮实扶的重要性。他了解到,从年以来,由于连遇灾祸,罗建宏身体连连受重创,导致现在全身不遂,其妻早已离家出走,两个小孩在上小学,没有生活来源,罗建宏起居都是其妹罗建英照顾,生活十分困苦。得知这一情况后,万宽广等立即赶到村委会了解情况,并帮助将其列入低保对象,让罗建宏一家的生活有了保障。
经过帮扶罗建宏一家后,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多走访、多串门,实地了解情况,与百姓搭建连心桥,做群众最好的贴心人,不能让驻村干部与群众之间有隔阂。
年,万宽广在威宁自治县海拉乡文炉村开展同步小康驻村工作时,在一次走访途中遇到一位老妈妈坐在路旁独自哭泣。他上前询问,弄清楚原来是吴妈妈的儿子因家庭变故,两个孙子没有上户口,导致超龄上不了学。他立即找当地派出所和学校协商,解决了两个孩子的入学问题。吴妈妈万分感激地说:“小万,你真是我们的恩人啊!”
年2月,根据组织的安排,万宽广转到赫章县结构乡大寨村开展驻村帮扶,一次与村干部和村民们到威宁县海拉乡学习党参种植技术时,在集市上遇到了吴妈妈,她激动地说:“小万,你又来帮我们了啊?走!到家里住几晚!”说着拿出赶集买的饼干让大家吃。看到此情此景,同去学习的大寨村村委会主任李定明感慨地说:“万队,你的工作确实让人信服!这么多年了,群众还记得你呐!”
在他的《民情日记》中,经常这样写道:11月18日,为罗建宏解决低保问题;7月20日,为王登艳解决与新化煤矿的劳资纠纷问题;5月10日,帮困难群众XXX买药;8月13日,协调解决XXX问题;3月25日,冒雨前行寻找致富带头人……
春去秋来,年复一年,当年群众口中的“小万”,一驻就是7年,变成了“老万”。他挨家挨户走访群众余户次余人次,百余次奔跑于有关单位和部门。
年10月10日,驻村工作组的同志们早早起床,赶到罗国珍老人家进行回访,年满76岁的她热情地把工作组迎进屋子。她和他们拉着家常,诉说着这些年来困苦的生活,她儿子出门务工多年,杳无音信,十几年来她一直一个人生活,靠种包谷和洋芋维持生计。老人住在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屋内,虽然破落,但收拾得井井有条,是一个勤劳的老人。
了解老人的情况后,万宽广问她:“罗妈妈,您有没有精力,想不想喂些牲口呢?”她说:“想啊!有精力,就是经济不行。”万宽广想着老人家喂鸡比喂猪要容易得多,于是给了她元钱,让她去买些鸡喂,还告诉她:“您老人家放心,今后每年50元的合医费我都帮您交了,到缴费时我会和村里联系,寄钱帮您完成这个任务。”此时老人久久伫立,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她转身去生火做饭,一定要留他们在家吃顿饭。万宽广婉言谢绝,并留下了联心卡,对老人说:“如果以后遇到什么困难时可以联系我,我会尽力想办法帮助解决。”
年2月,万宽广颈部动了手术,还未拆线就返回帮扶点,忍着疼痛,坚持带领群众到他之前帮扶过的威宁县海拉乡学习党参种植技术。他到乡卫生院拆线,伤口流出鲜血,看到这一情景,同行的村干部既心疼又感动。由于他坚持长期工作在艰苦的乡村,年7月,他的痛风一发不可收拾,迫使他不得不住院治疗。在住院治疗期间,很多村民经常打电话来关心他。
投身广阔农村从群众工作中找方法
在多年的驻村工作中,万宽广一直坚持“只有多走群众的山路,住进群众的民房,了解百姓的情况,记下民生账,才能办好百姓事、谋好百姓福,更好地践行群众路线”。为此,他将脱贫攻坚政策融入到驻村帮扶的各个环节,因地制宜研究制定扶贫措施和工作方法,专门整理了一本厚厚的驻村工作指南。
年,他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六个不”的工作要求:不喊口号,凡事身体力行;不说大话,注意负面影响;不增负担,尽力自给自足;不违纪律,注重清正廉洁;不等不拖,推进工作前移;不留尾巴,注意办事闭合。
年更换驻村帮扶点后,他结合以往经验和当地实情制定了“住、走、办、记、谋”的五字工作方法,即“住”百姓房、“走”百姓路,“办”百姓事、“记”百姓账、“谋”百姓福,真心实意、真帮实扶带领群众发展致富。
年在脱贫攻坚的冲锋号令下,他又拟定“”驻村工作法:写好一篇简报(驻村工作简报)、建好两本账(走访台账和突出问题整改台账)、办好三件事(规范和理顺基层组织建设、督促和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强抓产业扶持增收项目)、协调好四种关系(驻村干部与群众的鱼水关系、与村“两委”的互动关系、与各级驻村干部之间的交流与资源共享关系、与当地党委政府的对接和层级互动关系),开创了信息公开、团结协作、互联互动、政令畅通、精准施策的扶贫工作格局,做到了上下一条心、全局一盘棋,高效推动脱贫攻坚各项工作。
7年的驻村生涯,万宽广植根群众,用脚步丈量民情。他穿梭在乡间邻里道路上1万余里,走访群众余户余人次,真心帮助余户贫困户余名老百姓脱贫致富;他先后跑了30余个部门和10多个企业,为帮扶村争取到各类扶贫资金余万元。为保障贫困学生不因学致贫返贫,汇聚社会各界人士筹集资金创立“金凤助学计划”,帮扶90余名贫困学生圆梦。
他舍小家顾大家,先后争取余万元,修建通组公路12条、过路桥梁1座,累计达36公里,使所帮扶村率先实现组组通公路;争取资金余万元,实施了亮化工程、村委会办公楼及易地扶贫搬迁等美丽乡村建设项目7个;争取资金余万元,发展种植养殖业,成功创建“拉秋跑山鸡”“荞香鸡”“泉水白条鱼”等特色农业品牌。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他先后带领帮扶点余户贫困户余人增收,为群众办理大小实事余件,成为群众心中的贴心人。万宽广先后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贵州省先进工作者”“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调回单位的两年多时间里,万宽广始终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