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章县兴发乡中心小学整合和挖掘党建资源,创新党建载体和形式,激发党组织内在活力,不断丰富党建工作新内涵,为推进学校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在寄宿制管理、特色活动、党建、队建、课后服务教育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加强党建,抓班子建设学校将党务、校务、业务进行“三融合”,切实解决以往党建工作弱化、虚化、边缘化“三化”问题,做到党务与校务、业务工作相统一、同安排、同部署,为推进学校各项工作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在班子自身建设上,着力抓好“三转变、一增强”,即: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一是进一步转变观念。通过周一支委会+行政会、党员大会+职工会、周四党小组会+教研组会以及“三会一课”、党史学习教育,提高党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增强服务意识。二是进一步转变职能。积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转变工作方法,大力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求真务实的作风,坚持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切实做到尽职尽责,把工作责任当作一种机遇,当作一个舞台,时刻以强烈的责任意识约束和鞭策自己,力争有所作为,有所建树。三是进一步转变作风。始终保持为生解忧,大力倡导教书育人的风尚,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四是进一步增强合力。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强化约束机制。做到令行禁止、政令畅通,高效率、快节奏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
探索农村寄宿制“四七二”管理模式“四”是指学生“吃住学乐”四个方面的管理。学校以“四在学校·幸福校园”活动、读书活动、大课间活动为载体,从学生“吃在学校解食忧、住在学校受关爱、学在学校长知识、乐在学校感幸福”四个方面不断加强寄宿生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管理和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七”是指落实“七抓”管理。一是抓组织领导,强化服务意识。学校建立了校长负总责、副校长专门抓、生活处主任具体抓,总务主任、安全保卫处主任、德育处主任、教务主任、办公室主任等配合抓的领导机制,实行分层管理。第一层为决策层,由校长统筹,副校长分管,对重大事情进行科学决策;第二层为指挥层,总务主任、安全保卫处主任、德育处主任、教务主任、办公室主任等协调配合;第三层为实施层,班主任、科任教师、财务人员、食堂管理员、宿舍管理员、食堂工勤人员分工负责日常工作的管理和服务,做到各项工作有人管,有人做。
二是抓规章制度,加强精细化管理。针对寄宿生来自我乡撤点并校边远村寨,人多、年纪小(最小的才6岁半),生活自理能力差,想家情绪浓等实际情况,学校反复研究并制定了寄宿制宿舍管理、安全、卫生、晚自习等相关制度和办法。把对寄宿生的管理纳入教职工绩效考核和年度考核。要求全校教职工倾情关爱寄宿生,管理上严慈并举,学习和生活上热心服务,让孩子们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消除他们想家的情绪。
三是抓家校沟通,坚持齐抓共管。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家校共商管理之策。通过家访、电话联系等方式与家长沟通,家校密切联系,紧密配合,统一意见,齐抓共管。
四是抓寄宿生生活费分担机制。寄宿生宿舍的设备设施、安全防护、寄宿生用水用电和食堂运转开支等所需经费由学校负责解决,学校为学生提供免费公用电话;寄宿生早晚餐费由家长负责,按每人每天早餐2元,晚餐4元的标准预收伙食费,并全部存入乡教管中心对公账户,据实报账使用,每周一公示,每月一小结,学期结束召开家长会时向家长公示,清退结余资金。
五是抓每天24小时无缝隙封闭式管理。除法定假日和双休日外,寄宿生每天都在学校寄宿。学校白天和晚上都安排了值班领导和教师,负责寄宿生日常管理。制定出具体的五天工作制作息时间,安排老师每晚无偿轮流辅导寄宿生晚自习。每天24小时负责寄宿制管理的老师和宿管人员,从寄宿生起床、早餐、学习、活动、洗漱、晚自习、就寝等都手把手的教,24小时为寄宿生服务。
六是抓文明寝室评比,以评比促宿舍管理的规范化。学校注重宿舍文化建设,坚持每周一次的文明寝室检查评比。颁发文明寝室流动红旗作为精神奖励,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让寄宿生养成文明守纪的良好习惯。
七是抓宿管员管理,对宿管员工资实行绩效工资制。宿管员的工资由基础性工资和奖励性工资两部分组成,奖励性工资通过绩效考核,按考核结果发放。要求宿管员做寄宿生的合格“保姆”,对寄宿生从起床穿衣叠被到刷牙洗脸、从排队就餐到排队上学、从白天晚上查房到晚间给蹬被子的学生盖被子、唤醒会尿床的学生上厕所,时刻都要关爱、指导和帮助。特别对年龄小、体质差、性格脆弱的寄宿生,要全天候跟踪陪护。遇到突发事件,宿管员第一时间告知学校领导,并及时通知家长协商解决。
“二”指两个特色。一是培养了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行为习惯。学校要求宿管老师通过言传身教,采取“一对一、大带小、强帮弱”等方式,教给寄宿生“刷牙洗脸、折叠衣被、整理床铺、整齐美观摆放生活用品、洗澡洗衣、系鞋带、打扫卫生”等生活技能,培养他们早晚刷牙、洗脸,晚上洗脚的良好习惯,指导他们进行房间清理、物品摆放、铺床叠被、洗衣刷鞋等内务整理。学生乱说脏话、不讲卫生、不按时就寝、自理能力差等不良习惯,在学校得到了较大改变。
二是锻造了教师无私奉献、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如今,走进学校,第一眼就会看见老师们忙碌的身影,那种谈天说地的闲聊,那种无所事事的悠闲自得,在学校难以看到,取而代之的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的思想与行动。我校一位老师的朋友来学校参观,看到这位老师忙里忙外,不禁问道:“像你们这样紧张地工作,受得了吗?”这位老师坦然地回答:“看到孩子们的成长变化,再苦再累也乐意,因为大家都这么干,我不这么干反而觉得心里不踏实。”
打造“1+1”特色活动——阳光大课间+课后社团活动阳光大课间活动以彝族特色舞蹈《七月火把节》、“跪羊图”感恩手语操为主,彰显民族特色和感恩孝道。《七月火把节》欢快的节奏,热烈奔放的舞姿,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学生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精神。教化世人知感恩行孝道的“跪羊图”手语操曲调清新,童音澄澈,女声清脆,加之男声和唱,令人内心宁静,同时又有至诚至真。阳光大课间成了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使校园生活有张有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学生在反反复复的活动中得到锻炼体魄、净化心灵,慢慢感悟到,自己应该学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学校依托乡村少年宫资源优势,组建各类课后服务社团,开展合唱、舞蹈、腰鼓、武术健身操、团体大课间、经典诵读、跳绳、踢毽子、呼拉圈、乒乓球、羽毛球、手工、篮球、象棋、五子棋、跳棋、围棋、书法、绘画、电子琴、简笔画、写字等活动。学校活动融体育艺术于一体,保证学生每天的体育锻炼时间,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和道德品质,培养了学生运动的兴趣和锻炼的习惯。
以党建为统领,以“四个一次”推进少先队建设工作学校紧紧围绕强党建带队建促发展的理念,扎实开展“四个一次”工作,即每周至少开展一次主题队会、每周至少开展一次劳动实践活动、每月一次积分银行积分兑换物品、每期举办一次队课大比武活动。通过“四个一次”活动,夯实组织基础,为科学推进队建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充分发挥学校课后服务教育主阵地作用,抓好“双减”工作学校致力于打造“基础性+实践性+特色性”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将课后服务开辟为“两个时段”。第一时段让学生完成基本书面作业,落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第二时段整合校内外资源,聚集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充分利用每周劳动实践,强化各中队劳动实践园建设,按照分工种植常见农作物,进行浇水、松土、除草、捉虫、施肥,培养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在一、二年级开设悦读(红色经典、革命历史、党史故事、诗歌等)、棋类、绘本启蒙等服务课程。在三至六年级开设舞蹈、电子琴、书画、篮球等服务课程。根据学生个人需求,以社团活动形式进行体艺等兴趣特长培养,落实“减轻学生课外培训负担”。
兴发乡中心小学将课后服务与“双减”、五项管理等工作相结合,开展素质教育,聚焦阅读、音乐、美术、体育、舞蹈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选择,初步完善了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
稿件来源:兴发乡中心小学
图文编辑
曾丽(小)
编审
赵全品林梦丹
终审
王琳黄昱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