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的黔贵大地,科技星火璀璨。
在贵州这片热土上,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胸怀科技报国、创新为民的远大志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矢志开展科技创新,使贵州科技工作走出洼地,来到平地,有些地方还攀上了高地,逐渐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差异化创新路子。
特色科技强省建设赶超进位。年,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18位,比年提高4位;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居全国25位,比年提高5位。
这些成就背后,是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惧艰辛、攻坚克难的努力。他们如同照亮大地的星星之火,一同点燃贵州发展的熊熊巨火。5月30日是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让我们弘扬科学家精神,向科学家学习,向所有科技工作者致敬!
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兴义供电局输电管理所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龙福刚
5月27日召开的贵州省科技创新暨科技奖励大会强调,要全力实施战略科技力量培育、新一轮找矿战略突破、矿产资源选冶攻关、能源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支撑、数字化赋能产业等“六大重大科技战略行动”。
“为祖国多找矿、找大矿、找富矿。”40年如一日,贵州省地质调查院自然资源部基岩区矿产资源勘查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周琦带领团队解决我国锰矿地质找矿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实现我国锰矿地质找矿历史性突破,重塑了国家乃至全球锰矿资源格局。
周琦(右二)在赫章县猪拱塘铅锌矿项目部开展研讨
从年起,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机械组组长姚蕊潜心科研,先后完成大跨度索并联机构力特性及尺寸优化等多项关键理论和技术创新,成功应用于FAST馈源支撑系统中,为FAST顺利建设与高性能运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姚蕊在FAST建设现场
勇闯科技“无人区”,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和自立自强的勇气大胆探索,涌现出一批在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研究方面的先进成果,使贵州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将青春奉献黔中大地。”受父辈影响,刚上大学时,贵州省土壤肥料工作总站二级研究员夏忠敏便立下志向。参加工作以来,她始终保持对农业科技工作的热爱和激情,“要把毕生所学所研都教给老百姓。”
夏忠敏(前排右二)在产业地里为农户讲解辣椒种植技术
和农药、作物病虫害打了20年交道,贵州大学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金林红始终不忘把科研论文写在贵州田间地头的初心和决心,在全省主要产茶县示范推广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金林红在基地查看茶叶长势
科技创新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一大批农业科技工作者聚焦全省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勇担使命、开拓创新,在田间地头为农业发展“把脉开方”,为全省农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我的根在中国,要回去!”上世纪九十年代,留学美国的医院血液科主任王季石拒绝高薪邀请,毅然回到贵州,誓要把贵州血液学“搞出名堂”。他带领团队从一无所有起步,不断攻关难题,一项项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
王季石(左二)在做实验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院长黄礼明在援鄂期间,和工作队一起承担了医疗、静脉治疗、雾化吸入治疗等工作。他说,未来将始终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继续努力,用行动践行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近年来,广大医务科技工作者围绕贵州医疗领域短板,甘坐冷板凳攻坚克难;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无惧风险、坚定逆行。
科研路上从来不是一马平川。贵州大学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谢兰和团队经过不断“失败—总结—失败—总结”后,在国际上首次制备出具有定向电磁屏蔽效果的电磁屏蔽材料和高导热材料,解决了热界面材料的散热和电磁屏蔽效能差的问题。
谢兰
科研工作要有火一般的热情。航空工业贵州安大航空锻造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总长、高级工程师邱伟说,他将以科技创新为己任,用航空人“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使命担当,为实现航空梦、强军梦、中国梦而不断努力向前。
每一项辉煌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科学家精神的支撑。近年来,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扎根自身研究领域,勇于克服各种困难。贵州医科大学教授陈妍说,作为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未来工作中将始终牢记“不忘初心,勇攀科学高峰”的历史使命,扎实做好科研工作。
当前,全省科技工作者全力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和“四区一高地”主定位,推动贵州从传统要素驱动发展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真正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他们矢志奋斗,着力攻关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和耐心,向着科学更高峰迈进,让贵州大地星火燎原。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袁航
编辑鲁媛
二审刘诗雅
三审王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