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触手可及的美好生活贵州66个贫困县脱

曾经“苦甲天下”的赫章县海雀村,如今过上了林茂粮丰的好日子。

“这离不开党的好政策,也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海雀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及社会各界的倾力帮扶。这些年,我们通过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村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上半年,人均纯收入达1.62万元。”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文正友说。

从“温饱不足”到“富足有余”,海雀村是贵州人民战贫斗困的生动缩影。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广大干部群众铆足干劲,凝聚起山乡巨变的磅礴力量,6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贫穷落后的旧面貌换了新颜,遥不可及的千年梦想逐渐变为触手可及的美好生活。

兴产业稳就业群众腰包鼓起来

初冬,榕江县古州镇高文村的百香果基地迎来大丰收。绿油油的藤蔓下,挂着一个个金黄色的百香果,果香四溢。

村民黎水发穿梭在支架间,将百香果采摘到篮子里。“今年受疫情影响不想出去打工,恰逢村里种植百香果,就到基地务工,每个月有多元的收入。”

产业兴,就业稳。“这两天都有20余名工人在基地里采摘百香果,平均每天能采收多斤。”高文村党支部书记黎应松感叹,种植百香果这条路走对了。今年3月开始种植,10月进入采摘期,如今已卖出2万斤左右。果子还在陆陆续续地成熟,还要继续采摘,不愁销路。

地处乌蒙山深处的威宁自治县,是全省脱贫攻坚“最硬的骨头”。

脱贫难,但难不倒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在威宁自治县经济开发区荣轩鞋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的流水线上,搬迁群众李安乐边忙活边说:“每个月能拿到元至元,还能照顾上小学的女儿。日子变好了,家庭更幸福。”

田间地头话脱贫,园区车间有增收。“十三五”期间,贵州通过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引导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深化东西部协作加强有组织劳务输出等举措,让群众“动起来”,腰包“鼓起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年的元增加到年突破0元。

补短板强弱项幸福指数高起来

黔东南州镇远县涌溪乡中屯村匏瓜寨,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氵舞阳河畔。由于交通闭塞,村里的32户人家祖祖辈辈以打鱼为生,生产生活全靠肩挑背驮。后来,通过农村“组组通”公路建设,全长6.8公里的硬化路修到了家门口。

“以前去赶集,先要划船走水路,再走两个多小时山路,去一趟县城得花两三个小时。现在通组路建成了,只要40分钟就能到达,可方便了。”村民龙秀华说,她依托便捷的交通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开了间农家乐,生意很红火。

千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全省7.87万公里“组组通”建设任务全面完成,惠及万农村群众。绿水青山间,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农村公路架起乡村振兴的桥梁,大大缩短了农村脱贫致富的“里程”。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在一件件民生实事上。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贵州着力补齐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和农村饮水安全等民生短板,全力加快解决深度贫困地区突出制约问题。

进一步落实“七长”责任制,加强控辍保学动态管理,确保贫困家庭孩子上学“一个都不能少”;严格落实三重医疗保障制度,在全国率先建成医院远程医疗服务体系,让大山中的百姓也能远程问诊;巩固农村危房改造和老旧住房透风漏雨整治成果,确保贫困群众住上“安居房”“放心房”;从到年,贵州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万人次;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机制全面建成。

忆往昔看今朝。贵州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2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