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贫困村吃上了旅游饭,赫章县中营村的脱

8月12日,记者走进赫章县兴发乡中营村,沿着一条宽阔的柏油路直通一路前行,只见道路两旁,一排整齐的桂花树在在阳光的照耀下尽显苍翠,青砖黛瓦的小楼房错落有致,农家小院的墙上,极具民族特色的图画为小镇增添了一份神秘感。

车子最终停在了韭菜坪景区门口,景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的韭菜花已经陆续开放,已经吸引了省内外游客前来赏花观景。

景区的火热,让这个韭菜坪山脚下的村庄格外热闹,这个曾经贫困村正依托韭菜坪景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走出一条走旅游路、吃旅游饭、发旅游财的发展之路。

依托旅游资源贫困村变成富裕村

韭菜坪景区的开发,对于兴发乡中营村来说太重要了,当地村民告诉记者,在景区没有开发以前,村里面交通闭塞、耕地面积少加上中营村地处高海拔地区,自然条件较差,能种植的农作物只有玉米和土豆这些传统农业,经济收入并不景气。

“雨天道路满是泥泞,晴天满天是灰,地里的庄稼看天吃饭,雨水好庄稼就长得好一些,再难也还算有口吃的,但若是遇到雨水不好的年头,日子就难过了……”说起过去的岁月,村民小刘一脸惆怅。

正在半夏基地里除草的马大哥接过话茬:“那都是以前了,现在随着景区的开发,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们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收入提高了,大家做起头路来也更有劲了”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战的不断深入和韭菜坪景区的开发,中营村的村民从过去的贫困村摇身一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富裕村。

一山连着一山,弯弯曲曲的道路。处于乌蒙山腹地的赫章县兴发乡,贫穷是这里曾经的代名词。

因地制宜谋产业

兴发乡中营村地处高海拔地区,自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措施在全省开展以来,中营村就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探索适合本地生长的高效经济作物。近年来,随着全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纵深推进,中营村开始种植雪菊、薰衣草、迷迭香等花卉作物,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年,中营村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成立野里坝区半夏种植基地,投入资金万元,种植半夏亩,配套喷灌设施建设亩,预计产值万元,预计效益万元,带动户人脱贫。据基地负责人介绍,写一部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计划投入资金万元,半夏采收后,以该基地为核心辐射周边建设亩大黄种植基地。带动更多的农户脱贫致富。

正在半夏基地里务工的村民告诉记者,流转土地给公司种植半夏以后,他们除了获得土地流转费之外,从种植到采收都可以在基地里务工,每天有80-元的务工费,脱贫之路上他们更有信心了。

“产业是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方法,下一步,我们将以产业为基础,不断探索新路子,因地制宜,不断推动中营村产业发展多元化,让更多的群众受益”驻村干部胡光兴说。

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赶紧进屋坐!”伊香园农家乐的老板马永阳热情好客。马永阳是中营村一名普通的村民,年,他做了村里首批吃螃蟹的人,办起了村里农家乐。7年多来,由于自己推出了洋芋饺等特色菜,伊香园餐馆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许多游客慕名而来。

擦得光亮元木桌上,面粉、土豆等食材摆放整齐,不一会儿,这位年轻的农家乐走过来一遍揉面粉,一边告诉记者:“这个面粉要多揉一下,这样煮出来才有筋道,还有洋芋馅,不能放多,但是也不能少……”马永阳向记者记者介绍洋芋饺的“秘制做法”。

在给记者端茶的间隙,马永阳聊起了他开农家乐的艰辛历程。“我这个饭庄能有几天这个模样,除了依托近年来韭菜坪景区的开发,更多的是因为国家近年来的好政策,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国家就给予我们这些创业者更多好政策。”

曾经,马永阳一家人依靠家里的几亩地种植包谷洋芋,一年下来根本挣不到多少钱。“前些年,经济收入基本上就是依靠家里一亩三分地,一年下来辛辛苦苦,也挣不了几个钱。”说起过去的岁月,马永阳一脸惆怅。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纵深推进和韭菜坪旅游景区的开发,中营村成了兴发乡重点发展的村落。几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指导下,在全村民众的共同努力下,中营村全力推进全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整治、产业试点示范,加上生态环境基础雄厚,一个集“吃”和“玩”于一体的旅游休闲度假区形成了。中营村借助这股旅游“东风”,带动村民发展产业,服务游客、增加收入,吃上了“旅游饭”。

“目前我们村的主要有半夏、蓝莓、桑葚等经济作物蓝莓和半夏初成规模。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探索,利用本村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不断进行产业选择优化,争取让更多的人都能在旅游这口大锅里分到一杯羹,让更多的村民吃上旅游饭”站在刚刚除过草的半夏基地里,中营村驻村干部胡光兴满怀信心地说。

通讯员马贵姣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王星

编辑顾野灵

编审李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20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